Wave

After played Plurk, I made many new friends. But, now, I also play Facebook in my leisure time and make new frineds on it.
By them and Twitter and Meme, I found a point they owned, it's "wave". For example, on Plurk, we can see our posts in "My plurks" and connect the posts by a curve on the time axis. This curve would be a wave with tops and bottoms and contains the time. By the same way, there are many waves on "All plurks" that look like wav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ocean. The wave heigh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ponses.
Facebook also owns this kind of wave, but represents it by vertical way. Facebook doesn't use only posts, but includes behavior of your friends. Any actions can be one of the wave and you can follow them.
I saw an information news, it refered to that the Google.com would release an application on Gmail and its concepts like the wave. We can expect that Google.com release it.
This word, wave, was rised my mind when I toke a shower. At this time, I just use "wave" to represent my thinks about Plurk, Facebook, Twitter, Meme and so on. Maybe there is another wording represented the thinks accurately in the furture.

---------

玩了一陣子的Plurk,認識了一堆不是很認識的朋友;最近在玩Facebook,找回了很多很多朋友與認識很多陌生人,大家一起在facebook上面玩遊戲。
不過我想說的重點是,對我來說Plurk與Facebook都有一種共通點,Twitter也有,之後要Yahoo!奇摩要推的Meme應該也會有這樣子的感覺,感覺上,他們都有一種Wave的樣子出現,Wave這個字不能單純把它翻成中文,翻成中文就沒有那種感覺了。我覺得Wave好像一種"時間流"或者是"時間的波動"。依Plurk來舉例,它的Time axis就像一種Wave,當plurk之後,有時候根據發表的時間,你的短文會在time axis的上端,有時候會在下端,如果只看My plurks,可以把自己所噗過的根據時間連成一條線,會像是畫像波浪的樣子;如果是觀看All plurks,把好友或是追蹤者所噗過的各自畫起來,就會有很多Wave,我覺得很像在大海上面的Wave,而且是包含"時間"的Wave,Wave的高低就看所回應者的數量了。
Facebook也有這種Wave,只是方式不一樣,它是縱向的,而且更多元,包含朋友在facebook上面的所作所為或者跟朋友有關係的活動,且不論隱私或道德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朋友所參與過的做評論,也可以follow或者邀請朋友一起參與,這樣比Plurk更有趣。不過,通常Wave過了之後就不會有人去理會,這是正常,但只要有人挖出來,還是可以成為一個高起的Wave。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資訊類的報導,Google好像要推出一款殺手級的應用軟體,忘記名稱是什麼,不過它的概念似乎也想是這樣,只是應用在Gmail或其提供的服務,只是不知何時才會推出?期待一下好了。^__^
Wave這個字覺得自己還解釋的不是很好(字彙不夠多),目前只是體會但沒辦法很精準的說出來,只是在洗澡時想到"Wave"這個字比較能表達我所感覺到的,也許未來有更好的字或說法也不一定。

台科大推廣教育中心暑期英文密集班--Hi! I'm Arthur.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Arthur. I'm from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上台用英文介紹自己,也是第一次敢在許多人面前開口說英文。
甫上台科大,在領去報到資料時赫然發現被當作資料封底的頁面竟是告知新生學校的推廣教育中心提供暑期的英語班。正巧,日前在自己身上發生一件糗事。朋友打電話給正在馬路上的我,開口即說:How's it going?
不假思索的回答:I'm riding.
朋友馬上笑說:How's it going?是問你最近好不好啦!
......
這是其中一個我想參加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每當與女友用英文聊天時都只能用「單字」來聊天,根本沒有文法可言,常常被英語系畢業的她糾正;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日後研究所所準備,未來的研究之路畢竟都是英文的文章居多,先培養不怕英文的「感覺」。基於這些理由,毅然決然的報名了暑期英語班。
第一天,正好趕在九點整上課。一進教室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坐定位,睜大眼、豎起耳朵看著外國老師講話,氣氛有點詭譎,鴉雀無聲,沒有人搭理老師的話,是聽不懂還是不好意思回答?我是都聽不懂,在這一個半小時裡,頭頂上的問號也沒有停止出現過。下一堂的中文老師對一開始的我來說就好多了,原因是偶爾,偶爾還是有一點點中文出現,至少中文的部分我還聽得懂。
第二天的上課已經漸漸習慣外國老師的速度跟節奏了,從老師嘰哩瓜啦的英文中還可以聽出一些些我曾經學過的單字,讓我對這英文課程越來越有興趣了。慢慢地,越來越能融入課堂裡,認識的同學也越來越多,學英文也越來越好玩了,而且兩個老師上的方式都很有趣,跟以前上英語課的模式完全不一樣。
在外國老師的上課模式中,她喜歡讓我們用我們既有的字彙來學習對話,這樣的負擔對我來說輕了許多。還有,我最喜歡Role play這種模式,每周我們都會有一個Role play的主題,像在「Rent House」中,我扮演的是房東的角色負責介紹家中能吸引房客的優點,怎麼推銷自己的房子,如何滿足房客的需求,為此還多學了幾個字彙跟介紹物品的說法;「Buy/Sell Clothes」裡,當然就是賣衣服啦!扮演銷售員的要介紹給顧客滿意的衣服,顧客要打折、殺價,這些都是很實用的;「Buy Tickets」、「Restaurant」、「Our Family」、...等,在這樣的學習模式裡,氣氛不但越來越有趣,而且學習效果也不錯。
本土的老師的教學方式很特別,我很喜歡老師那種用英文教學卻又讓我們學著用英文思考。我們從每次的討論中會學習新的字彙跟用法,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某一件事,用英文要怎麼說,用英文要怎麼表達。譬如將要到來的聽障奧運,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不方便的人我們該說他是「殘障」、「殘疾」或是用其它的字眼「Physical Challenge」呢?在旅行的途中,我們如何用英文來詢問、接受或是拒絕他人?如果要我們為國外來的朋友介紹一個台北的景點,我們該怎麼用英文介紹呢?最後,老師還讓我們輪流上台用英文自我介紹,很多同學都很棒的把上課學到的字彙或是說法馬上應用到自己的介紹中,讓每次上課前的「自我介紹」變得很精采。
這樣密集的課程下來,覺得自己的英文程度有增加了一點點,看到外國人不會再支支吾吾的ㄝ了老半天,而且可以跟女朋友用英文聊天的時間變長了些,雖然她說我還不夠好,但我有進步了。課程結束之後自己還要多接觸跟英文有關的東西,多跟英文程度好的人用英文聊天。未來,如果還有類似的課程我還是會參加,因為可以增進英文能力又能交朋友,Why not?